如果在优质水稻全产业链,从源头育种到品牌营销,都能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先,加上正确的产业政策引导,中国优质稻米产业发展会解决“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从上世纪50年代末“绿色革命”、到70年代的“杂种优势利用”、再到1996年启动“超级稻研发”,我国水稻育种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这凝聚几代水稻育种人智慧,是中国科技创新最具代表性学科之一。
从水稻生产来看,1997~2003年,因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水稻生产大幅下滑,但2004年以来全国水稻稳定发展,总产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2亿吨以上水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水稻总产20824万吨,人均151.5公斤。相比2003年总产增加4759万吨,创历史新高。水稻生产的稳定发展,为我国口粮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稻米产业面临挑战由于资源错配,目前我国水稻库存饱满的同时,还在大量进口低价水稻。2015年全年,我国稻谷和大米进口总量达到338万吨。
按照世界粮农组织(FAO)的标准,库存消费比在17%~18%属于安全区域。目前我国稻谷库存约3000亿斤,远高于FAO标准,国家要承担12元/担/年的储存补贴,财政不堪重负。
与此同时,我国水稻产业发展还面临业链短、竞争力低、成本高、效益差、优质品牌缺乏的现状。
究其原因,首先是水稻产业发展涉及到十多个部门,缺乏全产业链顶层设计政策。此外,还面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质量持续下降,水资源总量不足、区域性缺水严重,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强,生态环境约束性增强,比较效益始终偏低,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水稻产业新型主题培育发展不快等一系列问题。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强化中国稻米品质的时候到了,国家层面要确保口粮相对充裕,农民要丰产增收,消费者要吃的好、吃的安全、吃的健康。“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产业”,满足政府、农民、消费者三方需求,是下一步优质水稻育种的根本出发点。
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产业”,这是前所未有的。但从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产业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稻米加工能力严重过剩。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入统企业处理稻谷能力3.1亿吨,实际加工稻谷8693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44.5%,加工产能严重过剩。
此外,我国还有60%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没有进入统计,多数为小型大米加工企业和许多未登记的农村小米厂,日产能不超过10吨。
其次是国内“稻强米弱”压缩企业效益空间。2008年以来,在最低收购价格托市支撑、成本刚性增长、国外低价大米冲击等因素影响下,国内稻米市场经常出现阶段性的“稻”价走势强于“米”价走势的现象,形成“稻强米弱”,从而压缩了加工企业的效益空间,导致企业亏损、停工甚至倒闭。
三是国际稻米供给宽松,国际米价下跌、国产稻米缺乏竞争力,导致进口增加。
最后,也是稻米品质化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国内大米品牌公众影响力不强,表现在地域性品牌特质性不强,大企业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大部分大米品牌地域性极强,但市场形象偏中低档。多年来,很多农业、粮食展览会以及各地相关部门,都会评出很多金奖大米,但这些大米品牌地方性很强、品牌很小众,实际上普遍被消费者认可、形成优势的大米品牌极少。
品牌建设是关键尽管目前我国具有全国范围影响力的大米品牌较少,但一些地方性特色大米品牌开始慢慢得到发展。如再生稻米、富硒大米、鱼稻共生大米、功能性大米等,颇受消费者欢迎。
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大米品牌建设,我国优质大米品牌建设力度还远远不够,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某些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以日本为例,其水稻品质鉴定都是以越光为标准,一般由大米企业等组织举办评比会,按得分高低确定推广品种。在这种情况下,越光、一见钟情等食味品质占优的品种多年来一直是日本推广品种的主体。
其中,越光米是日本20世纪50年代选育、60年代推广的优质品种,至今已有近50年的种植历史。目前,越光系列品种的面积和产量均占日本水稻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5%左右以上,加上一见钟情、日之光和秋田小町,四个品种的面积就占据了60%以上。
我国台湾地区每年都评选“冠军米”与“十大经典好米”,台湾地区领导人也会与冠军米培育者合影,而入选大米在市场上加价销售,通过政府背书引导优质稻米消费。
因此,中国优质大米产业发展要在优质稻米研发多用途化,生产方式无公害、绿色、有机化,种植区域安全化、优质化方面下足功夫。
产业发展要统一利益连接机制,令产销衔接更加紧密;配套政策重点扶持科技源头、企业龙头;流通环节实施用途分流、种植分区、收购分储、加工分类;整体推进优质稻米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
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已经来到品质化时代。优质水稻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如果我们能在优质水稻全产业链,从源头育种到品牌营销,都能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先,加上正确的产业政策引导,中国优质稻米产业发展会解决“不均衡、不充分”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者胡培松为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