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局副局长 徐 鸣
(2017年1月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召开的。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6年粮食流通工作,深入分析粮食流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2017年粮食流通重点工作。同时,套开全国粮食系统党建和党风廉洁建设座谈会,共同研究进一步推进粮食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刚才,会议传达学习了国务院领导同志近期对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批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2016年粮食流通工作成效明显
一年来,全国粮食系统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工作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粮食流通各项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面对严重自然灾害粮食流通运行平稳健康。2016年,南方遭遇了1998年以来的特大洪涝;东北和华东的超强台风,局部地区的地震,都给粮食收购、储存、供应带来了严重困难。粮食系统的同志迎难而上,有效应对,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粮食收购方面,认真落实国务院确定的粮食收购政策,适时启动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强化监督检查和市场监管,全年各类粮食企业共收购粮食9200亿斤。针对夏粮受灾较重情况,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新疆等地出台省级临储、专项收购、设备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积极抓好超标小麦收购,有效防止了农民“卖粮难”。“去库存”方面,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启动临储玉米划转轮换销售、超期和蓆茓囤储存粮食定向销售、2013年“分贷分还”临储玉米和大豆销售等。2016年累计销售政策性粮油1236亿斤,是上年成交量的3.3倍。江苏、安徽两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竞买国家政策性粮食给予补贴。储粮管理方面,面对超高库存的巨大压力,始终把储粮管理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连续两年开展中央储备粮专项检查,储备粮日常管理和监管工作得到加强。制定《安全储粮责任制暂行规定》,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层层压实安全储粮责任。编制《粮油安全储存守则》和《粮库安全生产守则》,各省区市下功夫培训,努力使两个《守则》成为一线职工的职业准则和作业规范。11月中旬召开全国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视频会议后,各地将秋冬安全大检查引向深入,及时发现和整治安全隐患。目前全国库存粮情总体安全稳定。保供稳市方面,加强市场调控和产销对接,市场供应数量充足、质量良好、价格总体稳定。受灾地区群众和救灾部队的粮食供应得到有力保障。地方储备粮增储任务基本落实到位,特别是广东、浙江、福建、重庆等省市地方储备大幅增加,地方政府调控区域市场的能力显著提升。北京、天津、河北建立了京津冀一体化粮食局长联席会议制度,协同保供。
(二)“粮安工程”极大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安工程”去年投资53.7亿元,加上前3年中央投资累计达300多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配套投资近1000亿元,极大改善了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条件。一是粮食现代仓储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新建仓容1582亿斤,其中去年新建近200亿斤,现代化仓型比例大幅提高,“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带动了功能提升。二是粮食物流设施得到加强。近年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3亿元支持建设粮食物流设施,形成了一批多功能粮食物流园区。南宁中国—东盟粮食物流园区、西安粮食物流枢纽、贵州西南粮食城等项目积极推进。三是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制定发布行业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安排17个省区市开展省级粮食管理平台建设和粮库智能化改造。安徽、江苏、湖北已率先开发建设了省级综合信息平台。四是粮食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健全。近几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2亿元,347个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节粮减损、放心粮油、应急网络、市场监测、农户科学储粮等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三)省长责任制强化了粮食安全的制度保障。如果说“粮安工程”极大地奠定了粮食安全的物质保障,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各地高度重视,及时出台贯彻意见措施,切实承担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2016年启动了考核工作,各省区市政府都出台了考核办法,成立了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天津、山西、吉林、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甘肃等省区市将粮食安全责任落实情况纳入省政府绩效考核,绝大部分省级政府下达了2016年粮食安全责任书。考核相关工作的有力推进,为“首考”做了充分准备。
(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开拓了粮食工作的新空间。去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后,各地积极响应,努力推进。山东、湖北粮油加工业总产值均超过3000亿元,河北、黑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等8省超过千亿元。各地积极推动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山东涉粮企业有中国名牌产品40个。湖北的“荆楚粮油”经过几年发展,品牌效应开始显现。黑龙江省政府明确粮油加工业由省粮食局负责管理。安徽、山东、河南、广西、四川、陕西、青海、宁夏等省区主食产业化快速推进。浙江、福建省政府出台了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陕西制定了粮食产业集群发展五年规划。西安爱菊、天津聚龙、上海良友等一批粮食企业集团“走出去”,积极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五)深化改革为粮食流通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近几年,各级粮食部门高度重视改革,去年取得了新成效。一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战略部署,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改革的内容是取消玉米临储政策,改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国务院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20个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机制,明确由国家粮食局负责日常工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粮食部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制定工作方案,协调落实鼓励加工转化、强化信贷支持、加强运力调度等政策措施,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三家央企坚持始终在市均衡收购;销区粮食部门积极组织企业到产区采购,共同推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顺利开展。目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二是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湖北、贵州、云南、安徽等省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意见。三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去年全国国有粮食企业实现统算盈利110亿元。湖南已有6家粮油企业上市。此外,粮食流通统计直报系统上线运行,统计效率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编制发布《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信息化、物流、加工、科技4个子规划。推进《粮食法》立法进程,修订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办法,优化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程序。加快职能转变政社分开,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顺利脱钩。举办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暨首届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第四届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首次召开行业人才兴粮工作会议,成立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认真做好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充分发挥《中国粮食经济》等行业媒体作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全国粮食系统与西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江西、安徽等地粮食部门共同努力,扎实开展援藏援疆、对口支援革命老区和定点扶贫工作。
二、准确把握当前粮食流通新形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农业形势作了科学精辟的阐述。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深入分析研究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这是我们做好今年工作的前提。总的看,粮食形势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流通能力显著提升,为我们做好今后的粮食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宽松环境,但粮食高库存、供需结构的不匹配对粮食行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从生产看,粮食生产连获丰收,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粮食产量由2003年的8613亿斤增加到2016年的12325亿斤,且连续四年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为我们整个粮食行业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凸显。品种上,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布局上,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产量与产能的关系上,产量高是好事儿,但资源环境牺牲大,持续保障粮食安全的生产能力还相当薄弱。产量与效益的关系上,高产量与低效益并存,特别是去年种粮纯收益开始下降,有的经营主体已经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如何通过改革,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升级,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粮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流通看,粮食供应充足,但“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的“三高”压力沉重。近年来,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调控机制不断健全,在国际粮食市场数次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保持稳定。但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扭曲,粮食流通环节“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问题十分突出。当前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而且库存大部分集中在政府手中,占到85%以上,其中中央事权的粮食又占88%,财政负担重、资源浪费大。一方面是“高库存”,另一方面又“高进口”,特别是大豆和玉米替代品进口大幅增加,这既有生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有市场价格扭曲等流通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的问题。还有“高成本”,受流通现代化水平低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1倍多。加快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有效化解“三高”并存问题,是摆在我们粮食部门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从消费看,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加快升级,但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足。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观念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突出表现为绿色优质粮油产品的消费需求旺盛,但当前这方面的缺口很大。粮食产品低端“大路货”多、高端精品少,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要求。比如,面包、糕点、饼干等强筋粉、弱筋粉制品的消费增长迅猛,但强筋小麦、弱筋小麦国内供给明显不足。粮食的流通方式非常粗放,“千人一面”、“万人一米”,与“盯人定量”的柔性精准流通方式距离甚远。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质量安全体系还很不健全,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霉烂变质等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现在不单有人到国外抢购“马桶盖”,也有的购买价格昂贵的进口大米。这就说明老百姓对质量可靠的高端粮油需求是很强烈的。如何实现从解决“吃得饱”到满足“吃得好”的“华丽转身”,这是我们粮食部门的新使命。
从改革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相比依然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了。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要绷紧,一刻也不能放松。”这几年,随着粮食出现结构性、阶段性供过于求,国家粮食安全已经过关的思想苗头开始抬头,这是很危险的。从长远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然任重道远。在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双重约束趋紧的背景下,粮食稳产增产的难度不断加大,粮食产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对于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这几年,粮食流通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部署相比,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粮食流通改革的差距还相当大。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刚刚起步,与之相适应的调控体系和监管体系尚不健全,去库存、降成本也需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来实施。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粮食安全意识,真心实意地深化粮食流通改革,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从开放看,国内外市场加速融合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资源,但外部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粮食行业也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扩大开放。这有利于我们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市场,提高流通效率,拓展发展空间。但开放带来的外部压力和挑战也显而易见。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供给充裕,粮食价格持续低位运行,2017年粮食供需仍将保持宽松局面。由于价格倒挂等因素,国外的粮食会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进口压力很大,势必要冲击我们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同时,全球贸易持续低迷,反全球化倾向、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近期美国已把我对小麦、大米、玉米等主要农产品的相关支持政策诉诸WTO,美国新政府上台后,不确定性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还有一个问题必须重视,就是大豆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80%以上,也容易受制于人。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加快粮食流通改革,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不断提高竞争力。
三、2017年工作基本思路和总体安排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粮食流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做好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粮食行业转型升级,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切实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粮食工作的主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粮食系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防止谷贱伤农为底线,全力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国内粮食流通存在的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在于供求结构性失衡。由于粮食的需求弹性很小,简单地采取扩大需求的办法尤其行不通,必须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的办法解决结构性矛盾、破解难题。今年,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扎实有效推进收储制度改革。这是使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价格机制和收储制度不改革,农民生产的粮食国家“照单全收”,就不会有动力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品质,结构性矛盾也就缓解不了。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改革玉米临储政策入手,下一步还要研究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这是继1993年粮改、1998年粮改、2004年粮改之后,粮食行业的又一次重要改革,而且是更加市场化的改革。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意义,主动用市场化的理念推进粮食改革,把保障粮食安全建立在更加牢靠的基础之上。东北三省一区要继续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购销主体,保障收购资金,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防止出现大面积“卖粮难”和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地区,要深入研究如何完善政策,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引导调节作用,更好地保障口粮绝对安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
二是加快玉米“去库存”。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想方设法加快消化玉米库存。这是粮食行业贯彻“三去一降一补”最重要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有使命担当,认真落实总理指示,与有关部门一起综合施策,加快推进。配合做好扩大燃料乙醇产量和使用区域工作,并且要深入研究探索消化玉米库存的新门路。结合发展产业经济,加大力度支持玉米加工转化。要加快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鼓励多元主体收粮,鼓励企业和农民多存粮,努力减少政策性库存增量。协助有关部门在鼓励加工产品出口的同时把握好进口,坚决打击粮食走私。尤其是沿海沿边省份的粮食部门,要引导企业多用主产区的粮食,短期内虽然成本可能高一些,但对保持和增强主产区粮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大局。
三是切实增加有效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粮食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作为、高掌远跖,探索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流通机制。优质,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升的中高端粮油消费需求;优价,让种粮农民通过市场增加收入。我们粮食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农民调整粮食品种结构,推动粮食加工业改造升级,增加中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供应,由保障“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转到推动“种粮能赚钱、吃粮促健康”。
四是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改制步伐,积极稳妥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支持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粮食企业集团,开展全产业链经营,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的工作,也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主要抓手。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粮安工程”建设,使国内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迈了一大步,上了新台阶。针对粮食行业的“短板”,今后实施“粮安工程”,不再搞量的扩张,而是在质的提升上做文章。根据收储制度改革的新形势,集中力量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管理的现代化,大力发展绿色储粮、生态储粮。要着力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积极实施“互联网+粮食”,推进粮库智能化、管理数字化、调控信息化、交易网络化,尤其要加快构建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要着力推行“四散化”运输,发展多式联运,建设物流园区,打通重要节点,加快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要树立大流通观念,各地粮食部门应利用行业优势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粮食加工转化,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
需要强调的是,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离不开科技和人才支撑。要牢固树立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意识,坚决克服粮食行业是传统产业、不需要科技的错误认识,从思想上真正重视科技和人才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切实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既要充分利用行业自身科技资源,也要积极吸引积聚社会资源参与粮食科技创新。要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把成果转化作为提高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牛鼻子”,用好科技、吸引人才。要加快粮食行业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提高行业科技贡献率,以创新驱动行业发展。
(三)在深化改革中完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李克强总理强调,“面对复杂局面和多难抉择,我们要统筹处理总量与结构、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有针对性地出招发力。”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更多粮源将由政府的粮库转到社会主体手中、转到市场上,粮食宏观调控需要逐步由依靠直接调控,转向以政策引导为主的间接调控。要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构建与改革相适应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一要完善粮情监测预警系统。这是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石。要健全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全面准确掌握市场行情,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建立预测预警数据模型和粮食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要完善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这是粮食部门的看家本领。要发挥好储备粮的“调节器”“蓄水池”功能,灵活运用收购、销售、轮换等方式,有效调节供求,合理引导预期,保持粮食市场稳定。要与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积极配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价格等手段的调控作用。
三要建立市场化收购资金保障机制。要在继续发挥好政策性银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收购、加工等信贷业务。在这方面,江苏、河南先跨出了一步,设立了用于粮食收购的风险担保基金,已运行两年多,效果不错。按照国务院要求,东北三省一区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中,分别设立了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对解决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融资发挥了作用。要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形成市场化收购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还要高度重视“粮食银行”等粮食金融模式的发展,以及粮食保险业务。金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粮食部门的同志一定不能墨守成规,要主动学习掌握我们陌生的调控管理方式,在改革大潮中站稳脚跟、发挥作用。
四要加强产销衔接。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支持和鼓励产销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促进区域间粮食供求平衡。
五要建立粮食运输协调机制。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中,国家粮食局与铁路总公司等单位建立了玉米运输协调机制,东北三省一区也与当地铁路局等建立了相应机制,共同制定运输需求与运力供给对接工作方案,统筹运力安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调运是粮食工作的一项老职能,只是实行托市政策之后淡化了,适应收储制度改革,这项工作还应抓起来。要总结推广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过程中与铁路等部门协调合作的经验,全面建立与铁路、交通、物流等相关部门长期稳定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粮食运输及时、快速、安全,满足粮食调控需要。
(四)强化粮食市场监管推进依法管粮。托市政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有效地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后,成千上万的多元主体进入市场,必须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各地要充实监管力量,增加必要的经费,满足新形势下的粮食市场监管需要。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运用多种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粮食经营者信用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决防止出现压级压价、“打白条”等坑农害农现象,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切实做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确保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要推动《粮食法》立法进程,加快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做到有法可依,任何监管都要依法进行,并自觉接受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这里,特别强调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这项制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要做好考核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做好各环节考核,确保“首考”圆满。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五)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风险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中求进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我们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底线思维,牢牢守住四条底线,及时有效化解行业风险。
一是确保不发生大面积“卖粮难”。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能影响粮食的生产能力,尤其不能出现大面积“卖粮难”,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底线之一。要按照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要求,抓好政策落实。强化玉米等市场化收购的监督检查,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坚决打击任何形式的坑农、害农行为,确保粮食卖得出、卖得好,全力维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确保储粮安全。这是我们粮食行业“看家”的业务,如果储存的粮食都看不住、管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现在粮食系统负责管护的粮食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树立红线意识,全面实施“一规定两守则”,继续深入贯彻全国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视频会议精神,强化库存安全监督检查,层层压实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责任,既要做到安全储粮,又要确保安全生产,坚决避免发生大的粮油储存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
三是确保质量安全。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不出现大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是我们粮食工作的一条重要底线。我们要全面贯彻《食品安全法》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按照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要求,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对粮食流通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建立污染粮食处置长效机制,做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库存粮食的处置工作,严防流入口粮市场。
四是确保不断档脱销。粮食供应形势再好,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市场监测和跨区域调运,坚决防止出现局部供应紧张和价格大幅上涨。要进一步健全应急供应机制,完善应急供应网络,落实成品粮油储备,充分做好粮油应急准备工作,确保关键时刻靠得住、调得动、用得好。这里,强调一下保障军粮供应问题,要按照军队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军供网点布局,扩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四、认真抓好七个“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明确了2017年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攻方向,还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七个方面精准发力,带动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一)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专业化水平低,是我国农业的一个短腿。建立经营性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有利于增强市场化收储条件下农民售粮的议价能力,有利于粮食提质进档、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减少粮食损失浪费,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后服务体系以开展代储存、代烘干、代质检、代加工、代销售“五代”业务为重点,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支持农业合作社、有实力的粮食经纪人、工商资本联合粮食企业共同建设或单独建设。建设方式上,以基层现有粮库为基础进行功能改造,配置清理、烘干等相应设备,提升粮食保鲜储存能力。原则上要盘活存量,不再新建库容。2017年将选择一批产粮大县开展试点,根据粮食产量、商品量、布局等情况和需要,每县建设3—5个产后服务中心,并给予必要支持。
(二)建设广覆盖的粮食质量检验检测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老百姓对农产品供给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为了解决市场化收购条件下的质量安全问题,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要求,将质量检测功能向市县延伸。从今年开始,在人口大县(市)、产粮大县建立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完善检验检测功能,开展第三方检验检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将粮食质量监管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加强粮油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测,及时排查粮食质量安全隐患,适时发布粮食质量安全信息。到2020年,新建1000个以上市县级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建设智能粮库。粮库是实现粮食行业信息化的基础。前两年,中储粮在全系统推进信息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经验。不少省级粮食部门去年下了不小的功夫,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年,要以地方储备粮库为重点大力推进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这是继“危仓老库”之后推动粮食仓储现代化的又一重要工程,我们一定要精心规划,务实推进。要明确智能粮库的几个主要功能并制定标准,重点建设。为了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降低建设成本,通用功能的软件尽可能统一开发,硬件也力求标配。建设智能粮库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坚持实用、管用、好用的原则,不搞大而全、花架子,更不搞形象工程。必须杜绝漏洞、严防腐败,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四)打通粮食物流节点。按照“十三五”全国粮食物流规划,在重要物流节点建设一批集仓储、加工、贸易、质检、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粮食物流园区,发挥好中转枢纽和调控载体作用。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下,2017年要在“北粮南运”、东北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五大通道重要节点建设物流园区。鼓励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达到标准的,将确定为“国家级粮食物流园区”并挂牌,直接成为全国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会员。
(五)构建全国粮食电子交易平台。收储制度改革,必然带来粮食大规模的市场化交易。把“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系统”由政策性粮食拍卖平台,扩展为全国性粮食电子交易平台,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粮食行业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今年,一要切实保障政策性粮食交易顺畅安全,在粮食“去库存”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二要实现31个省级交易中心全覆盖及平台联网,并积极向市县延伸,让基层粮食企业、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进入交易网络,市县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把关作用,按规定的条件选准选好进入主体,并且对资质、诚信负责。三要探索形成适合粮食流通特点的交易模式,特别是标的标准化、合约规范化,解决好交易诚信履约、支付结算、交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四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产区、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网上卖粮,引导销区、用粮企业网上买粮。引入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等第三方服务,探索为种粮农民、粮食企业定制金融产品服务,增强吸引力。总之,要经过1—2年的努力,打造全国最大、国际有影响的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为构建新型粮食购销体系发挥主导作用。
(六)完善两级储备协同运作机制。政策性收储大量减少后,必须强化储备粮的管理和调控。实现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在数量、布局、结构等方面有机衔接,是增强储备粮调控精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一环。要强化国家对中央与地方两级储备的统筹调度。支持省会以上城市及城市人口规模较大的地级市,增强成品粮储备平抑市场、救灾应急等供应保障能力,支持对低温库进行改造。
(七)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一是抓紧制订优质米、面、油等质量品质分类标准,并建立覆盖范围广的测评体系,定期发布粮油质量信息。各级粮食部门要主动帮助农户、企业等粮食经营主体按标准分等定级,按质销售、按质论价。二是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提升粮油品质科学研究和重大课题攻关。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5月份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科研单位与粮食企业开展成果对接。三是大力培育优质粮油品牌。近三年,吉林省政府每年安排资金由省粮食局专门用于“吉林大米”的品牌推介,仅去年就安排了5000万元,效果明显,大米价格提高了10%-20%。其他省区市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各级粮食部门要通过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宣传推介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培育一批名特优的粮油品牌。建立品牌发布机制,由各省区市粮食局按“谁推介、谁负责”的原则推介优质粮油品牌,国家粮食局于“世界粮食日”向社会发布,并实行动态调整。四是加强健康膳食宣传,开展粮油健康消费科普,充分利用世界粮食日、爱粮节粮宣传周、粮食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时点,指导居民科学消费、健康消费。五是开展“优质优价”试点,各级粮食部门要选择有条件的粮食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合作入股等方式建设粮源基地,实行专收专储、定点加工、专营专供,培育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优质粮油经营模式。
五、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粮食行业全面从严治党
过去一年,全国粮食系统始终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政治巡视要求,主动配合中央和地方的专项巡视巡察;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果。今年,粮食系统要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推动粮食行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下午,还要召开粮食系统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洁建设座谈会,专门总结和部署粮食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这里,我就粮食行业今年党建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把落实中央经济决策部署作为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落实党中央经济决策部署作为政治责任。粮食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贯彻到我们的工作当中。对中央决定的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对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地。这就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必须要真心实意,决不能半心半意,搞“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必须要领会吃透,决不能一知半解,把什么工作都贴上贯彻“中央决策”的标签。粮食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在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上决不能搞特殊,决不能搞本位主义。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开拓进取,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工作。
(二)坚定不移推进粮食行业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真正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党建工作抓实、抓好,引领粮食流通改革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完善党对粮食流通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和粮食流通业务工作实现深度融合。要认真落实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六个从严”要求,切实把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的全过程和粮食流通的各环节。
(三)把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从《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千古名句,到近年连续查处的涉粮案件,都表明“粮耗子”危害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清醒认识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入推进粮食行业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着力健全和有效实施“一岗双责”、“一案双查”,真正把党风廉洁建设主体责任落到实处。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格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把问题更多消灭解决在萌芽状态。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以铁的手腕严肃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查处各类涉粮违纪违法案件,持续形成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要从粮食行业实际出发,建立反腐败长效机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着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局面。
(四)建设想干事能干事的粮食行业干部职工队伍。粮食行业干部职工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大局的队伍,拥有“四无粮仓”精神和“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优良传统,这是最宝贵的财富。新形势下要持续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性修养,从思想深处拧紧螺丝。去年,国家粮食局作出了开展向河北省柏乡粮库学习活动的决定,取得了很好效果,要继续深入。还应看到,目前,还有不少同志对新常态下的粮食流通规律不是很熟悉,工作尚不能驾轻就熟,存在知识恐慌和能力恐慌。粮食行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职工要紧密结合粮食流通市场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需求,全面系统学习业务知识和专业本领,不断提高新常态下推动粮食流通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乃至中国发展史上都将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对粮食行业来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决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我们一定要锐意进取、勤奋工作、守好底线,通过不断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我们党增光添彩,向党的十九大交上一份优秀的成绩单。